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组委会
2025年9月16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与浙江省节能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工厂展·零碳园区与工厂创建及创新发展论坛”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成功召开。作为2025中国工厂展核心专题论坛之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领军企业的近两百位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双碳”目标下零碳园区与工厂的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论坛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零碳项目部部长汪琼主持。汪琼表示,推动零碳园区和工厂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重塑产业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高端对话、经验分享与技术对接的平台,为推动行业迈向“零碳未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共绘零碳新蓝图 多方共话绿色未来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辛升在致辞中强调,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已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命题。他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零碳工厂的创建不仅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其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提供重要契机。他呼吁各方携手,共同投身零碳园区创建,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浙江省节能协会秘书长黄思思表示,浙江作为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大省,已率先构建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体系,杭州作为国家首批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在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她同时指出,当前零碳转型仍面临认知不统一、减排路径不明确、技术支撑不足等挑战,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突破瓶颈。
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在演讲中指出,碳管理机制正逐步从行政主导转向更多依靠市场调节。他强调,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不仅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契合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升级的内在需求。未来应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落地、低成本、高质量的碳中和解决方案。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在《不同园区零碳建设方案及国家政策解读》报告中,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解读了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核心要点与实践路径。他详细介绍了“1+5”指标体系,并建议企业在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时需精准选择适合的引导指标,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华测认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武聚焦《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指出虽然目前零碳工厂建设尚无国家层面统一政策,但多地已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他强调,零碳工厂如能满足直供电要求、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及供应链链主标准,将极大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创新实践分享 技术驱动转型
在案例分享环节,多位企业代表展示了零碳建设的前沿技术和实践成果。美的楼宇科技工业行业销售经理丁清南在《工业超高效能源站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中指出,工业能源结构优化与园区电气化是实现节能降碳的关键路径。他介绍了美的多款高效能源设备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并从碳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这些方案的减排效益。
双良节能数字化总监罗嘉宁在《AI赋能:数字化零碳园区关键技术及行业应用实践》中提出,以AI算法为核心驱动力,构建“源-网-荷-储-智慧管控”全链条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整合,帮助每个园区找到适配自身的零碳路径。
上海华瑞中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涛分享了《能源融合一体机助力企业零碳工厂建设》,介绍了一体化设备如何整合能源实时监测、全流程碳核算和智能优化调控等功能,实现能碳数据一体化管理,并结合案例展示了企业如何打通数据壁垒、明确减排路径。
港华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四海系统介绍了“港华智慧零碳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网协同和数字化能碳平台等系统化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绿电替代、能效提升与碳排管理。他分享了广州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和深圳福田区政府大院项目案例,均以零投资模式成功完成零碳认证。
IET Fellow、浙江电力正高级工程师张锋在《基于虚拟电厂优化提升零碳园区灵活性调节资源运营模式》报告中指出,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需求响应,可显著提升园区经济性和绿电消纳能力。他强调,虚拟电厂为零碳园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支撑,助力实现可靠、经济且符合政策导向的零碳运营。
跨界协同建设 共建零碳生态圈
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更清晰传递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决心与行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零碳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打破领域壁垒,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的零碳生态圈。
作为2025中国工厂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立足国家战略,放眼全球格局,致力于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未来,中国工厂展将继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为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