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幕还有

展会资讯

零碳园区如何实现?“零碳园区及工厂设计与建造创新论坛”有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组委会



FCE 2025


9月16日,作为2025国际工厂绿色低碳建设大会暨展览会(中文简称:2025中国工厂大会暨展览,英文简称:FCE2025)的重要分论坛,“零碳园区及工厂设计与建造创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AF6A7780-3969623479.jpg

论坛聚焦零碳园区及工厂设计与建造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汇聚设计院所、高校、企业及媒体等多方专家,围绕政策趋势关键技术商业模式典型案例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提供了前瞻思路和落地参考。

论坛由中机六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贺世开主持。

贺世开.jpg

中机六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贺世开

中国工业报社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零碳工厂”概念在绿色工厂基础上迭代升级,此次论坛作为首届相关主题活动,意义重大。零碳不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企业未来生存与竞争的关键。尽管目前全国申报零碳园区的单位超过百家,但真正符合标准的仍为少数,亟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路线图和技术标准体系。中国工业报社将持续推动国家战略落地,为地方产业和企业赋能。

工业报.png

中机六院副总经理、智能制造院院长、中国陆源执行董事刘俊在致辞中强调,打造零碳工厂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刘俊.jpg

中机六院副总经理、智能制造院院长、中国陆源执行董事 刘俊

他介绍,中机六院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工程设计机构,在制造业覆盖、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领域成果丰硕,主编了国际首部工业绿色建筑标准,拥有绿色建筑与新型模型化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他分享了中机六院在郑煤机南京二机床等项目的实践经验,提出以“AI+综合能源”为核心,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多能互补和全流程数字化,实现能源系统动态优化与低碳运行。

在主题分享环节,10位行业专家依次登台并分享,带来零碳园区及工厂设计的前沿技术与实践成果: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机六院副总工程师王宗林报告中指出,零碳园区建设不是单点技术应用,而是一个跨专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他以北方某汽车工业园区为例,详细分析了在实际负荷远低于设计负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风光储一体化、生物质供热、压缩空气节能、智能制冷站虚拟电厂等技术实现系统优化。他特别提到,中机六院开发的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能源互联网系统郑煤机项目中实现能效提升19%

王宗林.jpg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机六院副总工程师 王宗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李冠男教授代表袁远教授团队,分享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与算法应用。通过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强化学习等AI方法,团队在短期能耗预测、设备健康诊断、节能控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某空调厂商故障诊断准确率95%家用和商用空调节能率平均达8%,部分案例提升至25%

李冠男.jpg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李冠男教授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工业物流院院长王树春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全流程的应用。他提出,基于BIM的正向设计AIGC辅助方案生成数字孪生工地智慧工地管理等技术,不仅提升设计质量与效率,也大幅降低施工错误与资源浪费。通过某国际化工企业园区交通优化及绿色智能工厂等案例,说明数字化如何显著提升工程效率与低碳水平。

王树春.jpg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工业物流院院长 王树春

中建中环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增辉结合政策与案例,指出零碳园区发展仍面临成本高、标准缺、系统弱等瓶颈。据此,他提出搭建能源组态寻优系统全生命周期服务一园一策定制零碳空间发展模型先进技术研发等五大路径他特别分享了澄湖低碳基地湄洲岛零碳项目的实践进展,并介绍了中建中环的创新产品与应用效果。

徐增辉.jpg

中建中环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徐增辉

许继电气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产品经理娄思静从电气装备视角出发,分析了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四大技术挑战,从能源、电网、负荷、管控四方面提出降碳路径。她重点介绍了构网型新能源装备、绿色智能微网、智能充电桩、能碳管控平台和虚拟电厂等关键技术,并分享了在数据中心、制造业园区、氯碱化工等场景的实践案例,对技术产品及行业发展提出思考与展望。

娄思静.jpg

许继电气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产品经理 娄思静

南京深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标品事业部总经理吴旭彬提出,零碳园区不仅需要绿色躯体,更需智慧大脑。他介绍了基于物理模型与AI融合的PhyAI能效智控引擎,其DeepSYSDeepBot等产品可实现空调、空压等系统的高效寻优控制,已应用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显示等行业龙头,支持快速部署与效果验证。

吴旭彬.jpg

南京深度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标品事业部总经理 吴旭彬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图审中心副总工程师田向宁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双冷源梯级空调系统,通过高温/低温冷源串联设计、扩大供回水温差、优化末端换热等方式,实现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提升15-20%。该系统已应用于千岛湖湖水供冷工业烘干工艺等项目,其中某造纸厂烘干系统改造后投资回收期仅2.23年,节能与经济性显著。

田向宁.jpg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图审中心副总工程师 田向宁

内蒙古梅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卓轩介绍,固体储热设备具备安全、经济、耐久等优势,初投资仅为电化学储能的1/10,使用寿命超25年,适用于供暖、烘干、工艺蒸汽等场景。该公司产品已在梅捷零碳装备制造工厂内蒙古畜牧产业园中药产业园等多个项目中应用,实现绿电消纳与用能成本双优。

王卓轩.jpg

内蒙古梅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卓轩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副总工刘阳结合电子行业高能耗特点,强调应从厂址选择、总平布局、能源中心设计等多维度实现节能降碳。他提出,通过大温差供水热回收高效机房光储一体化等策略,降低半导体厂区运行能耗。他还指出,电子厂房需特别考虑微振控制、气流组织、废热回收等特殊要求,需在规划阶段即进行系统优化。

刘阳.jpg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分公司副总工 刘阳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绿建中心经理吕楠提出,从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运维三个维度构建全链条低碳实践体系,涵盖参数化设计、超低能耗建筑、高效机房、余热回收、光储一体化、水资源梯级利用等技术。她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需在规划初期即实现系统耦合与数字化协同。

吕楠.jpg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绿建中心经理 吕楠

论坛最后,贺世开总结指出,实现零碳园区的核心思路为“两个一体化+一个AI赋能”,即能源系统一体化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以及AI赋能综合能源系统。零碳园区建设任重道远,需行业各方共同努力。

AF6A7861-opq3969656816.jpg

FCE 2025















本次论坛梳理了零碳园区及工厂设计与建造的技术体系与实践经验,也为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成本、标准、技术融合等多重挑战,但也孕育着万亿级的产业新机遇。未来需政府、企业、院校多方协同,共同推进零碳解决方案的规模化落地。